这期《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》让我最有同感的不是谁被淘汰,而是王小利说“黄蓉恋爱脑”直接把弹幕分成两派,我突然发现,我们追综艺的痛快在于从“看谁赢”变成“看谁替我们争辩”,而且争辩得越贴近生活越好。
再看赛制,还是老一套的1对1,可话题已经从“谁文本厉害”变成“谁的观点能让我们发朋友圈”,换句话说,节目卖的不是梗,是立场。
生活的反差变成笑点,共鸣都藏在了细节里先说说锐锐,他说到电焊老爸的“爹味”时,台下小姑娘一边笑一边点头,我在屏幕前突然想起我爸上次非要在高铁站给我带十斤苹果。
同样是“为了你好”,在段子里是喜剧,在生活中是社交尴尬,这反差就是节目的暗藏机关。
展开剩余80%王大刀那部分说道:“我都二十来岁了,还没弄清楚自己该做什么”,弹幕全是“另一个我”,而她把结尾弄成意识流的样子,我反倒松了口气。
要是她用标语结尾,我就得去思索人生了;她留了空白,我就能够装作自己只是暂时迷茫,不算失败。
黄蓉的话题引发争议,标签的背后藏有疑问王小利提及黄蓉之时,镜头切换至观众席有女生翻白眼,我明白那白眼的含义:黄蓉为洪七公做饭以换武功,被称作恋爱脑;但要是她为自身换武功,会不会被赞“事业狂”?
节目未作回应,反倒将问题抛给我们,好似闺蜜群中忽然甩出“我该不该为男友辞职”的问题。
我接着又重温了黄蓉做饭的那段情节,发觉金庸在描写她“拿口腹之欲引老叫化”时压根没提及爱情相关的事,所谓恋爱脑是我们后来强行加上去的标签。
节目组把原著的画面原封不动地播放出来,却让嘉宾用现代的婚恋观念从头到尾进行配音。
这一招着实很取巧,就好像把“怎么解读女朋友”这个棘手的问题直接丢给了观众似的。
话题成了社会试验,段子立场决定投票的走向Echo的经历也是这样,她本来想表达的是“即便贫穷也得爱美”,可没料到最先失掉了男观众的支持,随后又把那些家境富裕的观众给吓跑了,最后就只剩每月挣五千块钱的人陪着她去逛地下商场。
节目直接把她的票数展示出来,就好像是在公开地处罚她:要是真要谈论阶级问题,那就得先正视阶级所带来的投票结果。
我蓦地察觉,这一季脱口秀最出色的并非淘汰,而是“社会试验”。
它将生活中那些不敢言说的灰色话题(爹气、恋爱犯傻、贫穷还爱漂亮)编成段子,接着让我们以点赞或者拍灯来表明态度,获胜之人未必是最搞笑的,但必定最能为我们争辩。
追更的心态变了,借段子说心里话更值得期待想到这儿我转头去看火锅,她被淘汰时比晋级时笑得还欢,称自己“终有借口下班了”,弹幕飘过“演我辞职”一句,我们方知节目早把“不愿卷”拍成彩蛋,只是我们一直紧盯输赢,忘却有人退场亦是一种解答。
再和隔壁的《喜单2》比较,那边还在用“谐音梗加上夸张神情”来维持,这边已经把“男朋友该不该有异性闺蜜”搬到舞台上了,不是谁高级谁低级,而是咱们这代观众更愿意借别人的嘴,吵自己的架。
不妨反过来想想,吵完架就分开,问题还是在那,比如黄蓉到底是不是恋爱脑,节目没给出答案,就只让咱们吵上了热搜。
第二天醒来,该做饭的还是做饭,该困惑的还是困惑,综艺就像一种短效麻醉剂,醒来后伤口更疼了。
更狡猾的是,节目组故意把“女性角色工具性”点到为止,让我们自己去填补剩下的剧情,它就像那个爱挑事的闺蜜,说完“你男朋友好像不太好”,就假装去洗手间,让你在原地心里不痛快。
所以我现在追脱口秀的心态变了:不再求谁夺冠,而是看谁能把“我说不出口的那口气”编成段子。
哪天他们要是敢讲“租房结婚到底丢不丢人”,我估计会比听到炸场梗还激动。
至于下一期,我不想再猜谁淘汰,只想看有没有人敢接Echo的班,把“贫穷爱美”讲得更狠一点。
毕竟节目可以结束,生活里的地下商场我们还得继续逛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.盛康配资.配资手机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