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战场上的山地攻防战,总有些情节让人挠头。比如街亭之战里马谡屯兵山顶,被张郃断水后直接崩盘;可到了定军山,黄忠也在山上蹲着,夏侯渊却死活不切水源,结果反被老黄忠一刀砍了。嗯……这反差也太大了点吧?
一、街亭那场戏,马谡输得有多冤?
话说马谡这人吧,书读得是真多,张口闭口“凭高视下,势如劈竹”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,搞得自己像个兵法大师。可实战呢?到了街亭,王平劝他守路口,他偏要上山,还怼人家“女子之见”。结果司马懿一看他上山,乐得直拍大腿:“这波稳了!”立马派张郃断水围山。
蜀兵没水喝,嗓子冒烟,军心哗啦啦就散了。马谡急得自杀两员将领逼士兵冲锋,可魏军阵型纹丝不动。最后嘛……诸葛亮挥泪斩马谡,北伐凉凉。唉,你说王平都提醒了“断水必乱”,马谡咋就死活不听呢?
展开剩余73%二、定军山画风突变:黄忠的“龟缩战术”
再看定军山。黄忠抢了山头,法正蹲在山顶举旗子当信号兵。夏侯渊带兵在山下骂街,骂得口干舌燥,黄忠就是不下山。老将军稳如泰山,夏侯渊呢?这人可是出了名的暴脾气,看黄忠不应战,居然让士兵下马休息,自己也可能打盹去了……
结果法正红旗一摇,黄忠冲下山如同猛虎出笼,夏侯渊还没反应过来,脑袋就搬家了。曹军瞬间崩盘。咦?等等,夏侯渊为啥不学张郃断水呢?山上没水的话,黄忠能撑几天?
三、夏侯渊的迷之自信:轻敌害死人
其实吧,问题出在夏侯渊自己身上。这位老兄是曹操麾下头号猛将,打仗风格就一个字:莽!看黄忠满头白发,心里估计嘀咕:“一老头儿,我冲上去咔咔两刀不就完事了?”断水?多麻烦啊!直接干就完了!
而且吧,定军山的地形也挺坑。黄忠占的是西侧高山,山下水源可能不止一处,断水难度大。但最关键的是——夏侯渊压根没把黄忠放眼里。《三国志》写他“轻躁少谋”,啧,这评价精准得扎心。
四、战术差异:被动挨打 vs 主动控场
再往深了想,街亭和定军山的山上驻军,本质完全不同。马谡是纯被动等死,而黄忠和法正搞的是“心理战+防守反击”:
法正举白旗:敌疲我待;
换红旗:敌惰我打! 夏侯渊骂得越凶,士兵越累,黄忠反而越稳。这招“骄兵之计”,简直把夏侯渊的暴躁性格拿捏得死死的。
话说回来,要是夏侯渊真断了水……黄忠大概率也得完蛋。但历史没如果呀!为啥他不断水?可能觉得胜券在握懒得麻烦,也可能压根没想过这茬——毕竟在他眼里,黄忠不过是盘凉菜。
五、名将的“性格决定命运”
马谡和夏侯渊,一个书呆子理想主义,一个莽夫现实主义,最后都栽在“自信过头”上。马谡以为兵书能保命,夏侯渊以为武力能碾压,结果呢?一个渴死山头,一个刀下断头。
而黄忠这种老江湖,懂得藏锋避锐。法正更绝,把兵法玩成心理学。所以啊,打仗光靠猛或背书没用,得看清对手是谁——尤其是别小瞧老头儿,保不齐人家刀比你快!
写到这儿突然想起《演义》里曹操哭夏侯渊那句:“渊不善用兵,何至如此!”唉,老板都吐槽了……
其实这两场仗背后,藏着一堆职场隐喻:马谡像空降高管瞎指挥,夏侯渊像996卷王轻敌翻车……咳,扯远了。总之呢,山地战的核心永远是“控水+控心”,张郃赢在务实,夏侯渊输在傲慢。
至于为啥不断水?大概他觉得——没必要,不值得,不可能输。结果呢?嘿,历史专治不服。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发布于:安徽省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.盛康配资.配资手机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